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,坐落着一座露天煤矿,矿周围草原环抱、鸟语花香。1984年9月,伊敏河人民法庭便在这里诞生,管辖面积4478平方公里,11个居委会,1个嘎查,约2.83万人,法庭始终秉承着“贴近基层 服务群众”的工作理念,默默地为这座绿色煤电之城提供着司法服务和保障。
这里地势平坦,草木茂盛,是天然牧场。春天,冰雪融化,万物复苏,草儿发芽,大地一片春色。春风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……
“我现在根本没办法到法庭应诉,你们法院随便咋判决吧。”法官电话里突然传出大大的嚷嚷声。
2022年春节已经临近,面对因病无法出行而如此无奈答复的被告,承办法官及时来到案件被告吉某某的家中,进行情况核实。由于被告吉某某患病多年、行动不便,可原告王某春节过后又急着外出务工,承办法官经过与吉某某协商,决定将庭审现场搬到吉某某家中,并邀请双方当事人所在社区领导一同到场旁听案件审理。得知法院能在家里开庭时,吉某某很受感动,“感谢你们,你们来我这里开展审判,真是解了我的烦心事,我为之前的语言鲁莽而道歉。”为了保障案件当事人的权利,在案件答辩期满后,承办法官便来到案件当事人家中,进行了一场特殊又暖心的庭审。庭审中,承办法官用蒙汉双语释明了本案涉及的法律概念、法律关系及相关问题,原、被告分别阐述观点、举证质证,进行辩论。本案围绕偿还借款问题及吉某某偿还1.6万元的还款性质进行了审理,整个庭审严谨规范,判决后原告王某与被告吉某某均未上诉。
盛夏的草原上,绿意盎然、繁花点点。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结队,辽阔、诗意……车上的一声“到家啦”,让这75公里的通勤行程匆匆结束,来到了目的地——伊敏河人民法庭。
此时已是早上八点半,驻守在法庭的干警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,送达的干警也已经在路上。法庭辖区面积较大,且多属草原,多数的牧户不通公路,游牧的牧民居住分散多变,多数的牧区路况较差,最远的牧户距离法庭有近二百公里。送达路上,警车绕着草原上的小路兜兜转转,车到不了的地方就得步行或趟河,两三个小时的路程是家常便饭。很多被送达人没有具体的家庭地址,只有一个如辉腾河等大概的方位,草原深处,手机根本没有信号,常常需要干警们边走边问,辗转于各牧户之间,送达干警的兴事莫过于终于找到被送达人了。

秋季的草原已经褪去了青涩的颜色,那些裸露在地表的草根和经过秋霜吹打的枯黄的草叶,在秋风一阵阵的吹拂下,更彰显出生命的厚重。秋季的草原像一个睿智的老者,站在岁月的岸边,似乎等待我们的到来。
法庭按照“谁执法谁普法”的普法责任要求,精心组织,积极开展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的草原普法宣传活动,充分利用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络、手机短信、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普法宣传,深入牧区、牧户、放牧场进行普法宣传。
冬天到了,草原更冷了……呼伦贝尔草原冬天的清晨,在白茫茫的雪层远处,总有法庭干警的身影……
他们同往常一样出发送达,警车一路向南,由于辖区牧户居住分散,车行驶了整整一天也许还找不到被送达人。当寒风吹在干警的手上时,手开始慢慢变得麻木,当寒风吹在脚上时,驱使着大家不断跺脚,严寒中的坚持与担当,让人们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,终于获得被送达人放牧场信息,最后一公里就到了,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
寒来暑往,物换星移,这片草原深处,有法庭干警们奋斗的足迹,一幕幕值得品味的画面,一一融合在法庭的一人一物之中,一年又一年季节轮回变迁,唯一不变的是干警们服务人民、扎根基层的初心、决心和信心。